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

型男秋冬必備服裝:飛行員夾克

型男秋冬必備服裝:飛行員夾克不知道身為男人的你是否注意到,飛行員夾克在全球男士潮人中受到了大肆有追捧。這不是沒有道理的,首先是因為飛行服既可防風保暖又比較有型,在機車夾克統治皮衣界這麼多年之後,愛穿皮衣的爺們兒終於有了新的選擇;其次,也許正像美國飛行大亨霍華德·休斯說的那樣:“每個男人都會愛上征服天空的感覺。”總之,今年冬天搞一件飛行員夾克穿穿,實在是最明智不過的選擇了。

  飛行員夾克何以在男人中大熱
  在經歷過羅馬鞋、歐洲軍裝之後,飛行員夾克終於成為了時尚的新寵。這種在本世紀初大為流行的飛行員保暖皮夾克,寄託了那個時代人們對於成為“藍天英雄”的嚮往,以及不斷刷新速度的決心。
  戰爭年代,它是藍天英雄的戰衣
  在飛行員的裝備中,保暖是第一屬性,因此多為皮革製品。
  在電影《飛行者》(The Aviator)中,美國飛行大亨霍華德·休斯的飛機靜靜停靠在洛杉磯灣準備起飛的情景足可以作為一幅20世紀初的時代風情畫。畢竟現如今,適用於飛行員夾克的開放機艙式螺旋槳飛機已經消失很久了,而現在的飛行員早已穿上了便於在封閉機艙內活動的連體衣,飛行員夾克則直接從機艙中走上T臺,成為了今季最熱門的時尚單品。
  隨著飛機變為封閉式機艙,保暖在機艙中並不那麼重要了,許多飛行員的著裝也更加隨意化。霍華德·休斯在挑戰飛行環遊世界的紀錄時,竟然是“頭戴茶色呢帽,身穿皺巴巴的帶補丁的灰色長褲、白色襯衫”。而傳奇女飛行員阿米莉婭·埃爾哈特的打扮也常常是,“身著尖領襯衫,以及萬年不變的白色絲巾”。
  雖然像許多軍裝一樣,在二戰結束後,被大量退伍士兵發展成為了民服,但它還沒來得及得到寵愛,就先被同為皮夾克兄弟的機車夾克搶走了風頭。戰後由美國“垮掉的一代”所發展的自由思潮,使得機車夾克與搖滾樂,成為了年輕人表達叛逆與理想的最佳途徑。沒人有願意穿著領口誇張的飛行員夾克,至於有綿羊毛的款式,“那簡直是一個災難”——當時的前衛青年曾這樣評價。
  而始於1909年的飛行競賽,也在1962年畫上了最終的句號。事實上,自從上世紀70年代以後,飛機技術就沒有過更大的突破。霍華德·休斯當時製造的H-4大力神型巨型水上飛機,至今還保持著最大翼展的世界紀錄。人們對飛行的關注被航太技術所取代。藍天上的英雄主義情結,隨著和平年代的到來而就此消逝。
  筆者曾在採訪京城收藏家張又旭先生時,聽他講述駕駛私人飛機時,“朝著太陽飛的感覺”,由此可見,飛行的感覺對於男人的吸引力無以復加。帶有原始粗獷感覺的飛行夾克,也始終沒有從歷史中消失。隨著前兩年軍裝大熱,在2010秋冬的T臺上終於出現了飛行員夾克的身影。而1947年的美國人,就已經開始在短夾克中穿著襯衫兼打領帶,如此穿著比之將全副軍裝配飾披掛上身的效果顯然要好得多。
  1903年12月17日,世界上第一架有動力的飛機誕生了。當設計、製造和試飛者萊特兄弟沉浸在巨大的喜悅之中時,他們決想不到為人類的文化開啟了全新的篇章。飛機出現後的最初十幾年,基本上是一種娛樂的工具,主要用於競賽和表演。而在上世紀初,全世界範圍內都在進行著“空中賽跑”。當時有一首詩中這樣寫到,“更快!更快!/人類總是想跑得更快,比別人更快,比自己更快!/用任何方式,在任何地方;雙腳、馬鞭、船槳、風帆,在陸地、在河流、在海洋、在天空/似乎從來不知道什麼是滿足,好像永遠不曉得在哪里停止……”這也使得飛行員成為了20世紀初的主角,不斷刷新的速度和紀錄為當時的人們提供了極大的刺激,當時的“空中競賽”就好比一場進行了數十年的奧運會。
  而在飛行高度和速度不斷被刷新的同時,對飛行員的服裝也進行了改革。為了飛上6000米以上的雲層,以獲得更高的飛行速度,一種皮質的飛行夾克迅速獲得了飛行員們的青睞。這種飛行員夾克最大的亮點在於領子的設計,巨大的翻領其實在飛行時可以收攏,緊緊地包裹住開放式機艙中最容易進風的領口,甚至有些夾克還出現了領口的綁帶設計,以便將領口保護得更加嚴實。這種防風保暖的皮夾克很快就成為了當時飛行員的統一著裝。今年大熱的這種帶羊羔毛的飛行員夾克最初是由美國人Leslie Irvin於1926年在英國設計的,他似乎對自己的這一設計十分滿意,因此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了這款飛行員夾克。
  飛行夾克進化史
  事實上,軍裝中的任何一種服裝,在設計完成之後就開始持續不斷的進化歷程,飛行夾克也是如此。通過整理飛行員夾克的進化史,可以看出這一服裝發展的歷史軌跡。
  飛行員夾克(Aviator Jacket)是飛行員特定的外套,大多數是高腰設計,而前拉鏈的搭扣多是皮革製成,領上有毛皮是幾乎所有飛行員夾克的獨特標記,同時也是當時男性穿著毛皮的少數例子。《飛行者》中較少出現的短夾克(Bomber Jacket)則是另一種飛行員夾克,衫身是以皮革為主,二次大戰中,英、美空軍正是穿著它上戰場,甚至Burberry也曾參與這種服裝的設計,於是這種款式一直流行至今。
  第一次世界大戰美國陸軍飛行員的服裝於1917年8月15日制定特別規定44號標準。當初名稱為“coat”外套,外表為柔軟的茶色皮革外套,內側附有粗厚呢絨料,衣領部位的設計可立著也可折下,左右領口處可由鉤扣住,夾克長度為穿著者臀部至大腿膝蓋部位的1/3處位置。為了防止風從縫隙內吹進來,袖口可由環帶懸垂物或紐扣來關閉。當時飛行夾克並無冬季用及夏季用之區別。
 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陸軍航空部隊再度改編,1926年陸軍航空部隊改為陸軍航空軍團,1930年世界性經濟危機造成軍費大幅度削減,但美軍對於飛行夾克的研發並未停止。
  當時飛行夾克的開發分夏季與冬季。夏季的重點在重量輕、功能多,研發初期將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使用的飛行夾克拿出來研究,發現衣服的長度過長,古典式的外套十分笨重,飛行員坐在駕駛艙內腳部的移動顯得十分不便。新型的夾克長度變短,在袖口、衣領處使用鬆緊織法,1927年的A-1型夾克即是此型的代表,各型式的A表示夏季軍用夾克。
  但新型夾克無法滿足飛行員的需求,緊接著1931年推出性能更好的A-2皮制飛行夾克。冬季用夾克的開發重點在保溫性,以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開發的電熱式服裝為重點繼續研發,但發現電熱式的缺點不少且故障多,決定換用以動物皮毛材質為主的夾克,最初採用的是中國的一種狗毛以及澳大利亞的海狸皮毛,由於這些皮毛不容易獲得決定採用較容易取得的羊毛皮為材料,因此後來在1934年研發的B-3夾克均採用羊皮毛。
  B-10飛行夾克後面的圖案是典型的“機頭藝術”,是飛行員或者機組人員在二戰期間裝飾美軍飛機和飛行服的創作(機頭藝術——在戰鬥飛機機頭這一個狹小的空間上進行裝飾,形成的一個獨特的藝術形式,表現在極度危險的環境中,戰士的戰鬥決心、對敵人的嘲弄和揶揄、對好運氣的期盼、被戰爭環境壓抑的性欲的發洩等情緒)。
  此時,美國人經歷了戰後的潮流大換裝,女性們開始選擇纖細、有腰帶,長度在膝蓋以上的連衣裙,而男性們則穿得如同運動員與軍人的綜合體。1947年9月18日美國空軍終於脫離陸軍獨立出來成軍,首先在制服上從早期的綠色改為空軍藍,因此B-15原先的黃綠色改為空軍藍,同時材料上也將棉布改由尼龍代替並廣泛使用。美國軍方對尼龍材料的開發源自1955年,由於尼龍材料的優點多,美軍原本在寒帶使用的B-3飛行夾克由N-2及N-3來代替。隨著科技的進步,飛機從螺旋槳進步到噴氣時代,美空軍飛行員的飛行夾克也跟著科技在改變,由於噴氣式戰鬥機速度快,駕駛艙因氣流關係容易產生振動,舊式皮制或布制飛行頭盔改為P-1硬式飛行頭盔。
  20世紀60年代越戰時期,美軍的各種武器裝備紛紛將越南當做一個實驗場,飛行裝備也不例外,在各種航空服裝中較特別的是採用耐熱纖維材料,由於越戰越來越慘烈,導致飛行員更加需要保護而採用了耐熱材質。其實耐熱性的纖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即開始研發,直到70年代才開始採用。耐熱纖維最初由美海軍研發的冬季用的CWU-45/P飛行夾克採用,而為了通用性,美國空軍也採用CWU-36/P飛行夾克至今。目前美國海空軍都使用CWU-45/P 及CWU-36/P同型服裝,型式名稱則為CWU(C為clothing、W為wear、U為unit)。
  飛行夾克具有以下幾個優點特點:
  1、長度沒有太多的限制,或短或長都可以。短款的飛行夾克更加活潑、實用,長款的飛行夾克較之更硬朗、中性。
  2、高翻領的設計。拉鏈拉下成為大翻領,拉上拉鏈則成為高領。
  3、羊羔絨的內層。簡單的款式,廣州妙酷服飾有限公司羊羔絨只覆蓋領子部分;也有羊羔絨覆蓋夾克的整個內裏。不少品牌也用皮草取代羊羔絨。
  4、以真皮或者高仿真皮為主要材質。
  男人打造飛行員風格的必要配飾
  墨鏡、腕表,原本屬於飛行員安身立命的功能性裝備,現在皆成了炙手可熱的時尚單品。飛行夾克用了近50年的時間才在時尚界重新上位,而這些原本屬於飛行員風格的單品,則成為打造飛行員風格中必不可少的時尚拼圖。
  飛行員眼鏡 時尚圈永恆的主角
  事實上,現在搭配造型必不可少的墨鏡,與飛行員有著密切的關係。誕生於1936年的Ray-ban Avaitor原本是軍供專用品,是為了讓飛行員在空中不會因為直視陽光而短暫失明。直到1938年這一軍用品才終於面向普通公眾發售。
  二次大戰期間,由於美軍元帥道格拉斯·麥克亞瑟的大肆推廣,它終於經由戰地攝影師之手中走入人們的視線。此後到了上世紀60年代,又因為明星的佩戴而一舉成為潮流單品。到了1986年,《壯志淩雲》在捧紅湯姆·克魯斯的同時,也使得飛行員太陽鏡大放異彩。
  有趣的是,事實上1982年以來為美軍供給Avaitor的早已不是Ray-ban,而是由Randolph Engineering生產。時至今日, Avaitor作為一款經典型號,為諸多眼鏡生產商所青睞,上至奢侈品牌的眼鏡線條,下到普通的眼鏡生產商,稱它是一段傳奇也不為過。今年在T臺現身的Avaitor又與過往不同,除了保留了大蒼蠅式的經典外形之外,不論是材質抑或顏色都有五花八門的發展。例如,將傳統的金屬框架換成了膠質,並有玳瑁、黑色等等。而TOM FORD更是在外形上進行了“現代化”的改造——整個鏡框都變得更大、更酷了。當然,固守傳統樣式堅定“復古路線”的也大有人在── 一副金色框架搭配墨綠鏡片的太陽眼鏡,仍然是各種造型的最佳搭配。
  飛行腕表 完美搭配
  以製造飛行記時器而聞名的品牌要算創立於1884年的BREITLING,自創立之初,它就與航空業結下了不解之緣。曾與義大利特技飛行部隊Frecce Tricolori合作,設計限量版CHRONOMAT腕表,其造型和高度精密複雜的計時技術足可搭配出完美The Aviator Chic。
返回列表